上個月,央視財經頻道推出的系列節目《聚焦物流頑癥》在社會上引發巨大反響,不但行業關心,也引起政府部門高度關注。6月8日,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,研究部署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工作,推出了推動物流業發展的8項配套措施,被業界稱為物流業的“國八條”。
針對一些地方“收費高、亂收費”的現象,此次“國八條”特別提出要降低過路、過橋的收費,那么這個收費怎樣降?又能夠降到什么樣的程度?央視財經頻道第一時間采訪到業內相關人士,對此進行解讀。
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:
降低路橋費需提上日程
降低過路過橋費抓住了物流頑癥的癥結之一,調查顯示,物流企業過路過橋費的支出大概占到總成本的三分之一,這是非常高的。至于說要降到什么水平,那得考慮國家的實際情況。對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模式,我們也肯定它的歷史性的作用。大概(上世紀)80年代中期,我國開通第一條高速公路,到2000年左右,大概有1萬多公里,現在已經是7萬多公里了,這6萬多公里就是通過這種模式產生的,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把如何降低過路過橋費提到議事日程上,這應該會有一些解決的方法。
亂收費、亂罰款、亂設卡,這“三亂”是物流行業的一個頑癥。現在提出來要促進物流車輛便利通行,說明現在不便利,尤其罰款的問題。這些東西不治理,不僅僅是物流的問題,也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。
為什么這么多年以來,我們的車輛越加越長呢?主要就是“以罰代管”造成的。如果這樣下去,那么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。所以不該罰款的,絕對不能罰款,而且不能讓罰款的人直接接觸現金。只要政府下決心,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。
《今日觀察》評論員張鴻:
不該有的收費站都要取消
具體能夠降到什么水平,我們可能很難知道。降低過路過橋收費,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降低過路過橋總的費用。因為這里面其實包含了一些不合理的和亂收的費用,我們可以先按照原來的標準嚴格執行,貸款還完的就不能再收了,因為燃油稅開始收的時候,就已經明確地表示二級規模公路收費要逐步取消,那么現在“逐步”到哪兒了?是不是一個一個都取消了?
另外,不該罰的款,就別罰了。其實司機師傅最頭疼的就是不該罰的款。我個人感覺,如果我們嚴格地執行現在的標準,這個費用就會降下來不少。
怎么治理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,掐斷有關部門對“三亂”的利益需求。比如有一個收費站要養40多個人,如果不罰款了,那費用誰來出?能不能把燃油稅、車輛購置稅等費用里的部分,用到這部分來。
還有,取消二級收費站,這些人就得下崗,那么這些人的就業誰來安排?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事情。在我們看來,這要“一刀切”,這些不該有的收費站都要取消,但具體到一個個的收費站,具體到一個個的縣以及市里,它是一個特別復雜的事情。最根本的是利益的分配。
……
還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對此評論不一,我們在此先不予以公布和討論。但社會各界人士對此政策的“出臺”是熱烈歡迎和支持的。是的,這個“出臺”就像一劑針藥,將存在的病原進行針對性的治療。但是,“頑癥”的存在和出現不只是近來,也不是近年來,而是在物流業在我國開始大力發展起來的時候,就已經出現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亂設卡,亂收費的現象終于更加膨脹并失去了有效管理,以至于到了今天,政策才緩緩“出臺”。
我國的公路和鐵路里程皆是世界首位,但公路收費現象一直是世界上罕見的。當前可謂是只要有人車通行的路,處處設卡,段段截流,一車貨物從始發地出發,只要經過的是路,無論國家級高速公路也好,國道省道也罷,就面臨著高額的繳費。甚至更多的地方,竟然私自設立關卡,需繳費方能放行。但這種收費既沒有法律依據,又沒有正當理由,卻是獨霸一方的土流氓行為,讓物流業不得不十分頭痛。而當地政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,跟媒體民眾打馬虎眼。
民眾對物流業的“愛恨”其實很微小,強烈質疑的卻是:是誰過分抬高了消費品的價格?消費品從生產地到末端銷售渠道,價格翻了幾番,這些始終是民眾在買單。高額的利潤哪里去了?是經銷商,還是物流業納入了囊中?經銷商會有,但否認其利潤可觀;物流業更是喊冤叫苦。而消費品費用的分攤自然會集中在運輸的過程中。
對公路亂收費現象的治理,呼吁的聲音已經不是一年兩年,為何當我們今天又是不得不面臨將引發社會危機的時候,才想起來用媒體的嘴巴去談論一下?如今能引起政府重視,引起媒體普遍關注,是一件好事,而八條基本條例的出臺,也將為這項社會頑癥提供良好的藥方。
但是,物流業管理新條例的執行是否也會像"房地產管理政策"一樣雷聲大,雨點小?會不會也在執行初期就面臨“流產”?我們尚不得而知,更多期待的目光也將繼續關注。 |